本文系轉發 原創 姚云鶴 云鶴有酒
十幾萬年前,我們的祖先還只是一只猴,剛剛從森林來到草原,尚未完全直立行走,以及嫻熟的使用工具,在那個時候,人類想要相對安全地獲取熱量和糖份,水果是最好的選擇。
但是……水果的可食用期太短了,當果實依然青澀的時候,它是有毒的,真正成熟到飽滿多汁且甜美的時候也就三兩天吧,這之后果實離開了樹枝,在泥土中逐漸腐爛變質。
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之后,發明了很多方法延長水果的可食用期,比如,用大量的糖鎖住水果,做成蜜餞;比如,在陽光下暴曬使水果脫水,做成果干(柿餅);再比如近代以來抽真空做成各種水果罐頭。
但在這之前,人類想要爭取更多的生存機會,只有一條路,那就是自身進化出可以食用腐爛水果的機能,注意,是機能。
什么樣的腐爛水果可以食用?
今天通過電腦模擬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答案,那就是在腐爛過程中發酵產生了酒精的水果。
……
這就是著名的醉猴理論。
該理論認為,人類嗜酒,是基因優化的結果。歷史上凡不能攝入酒精的人種都滅絕了,留下來的,都是能喝的。
這很好的解釋了兩個問題:
一,醫學上有乳糖不耐,沒有酒精不耐,不管什么民族、什么膚色,健康的成年男性都可以喝上兩口;
二,嗜酒,不受社會階層、受教育程度的影響,有錢的、沒錢的,教授,農民工,只要條件允許,都想喝上兩口。
更進一步的觀點認為:酒是基因的外掛,越是強壯的、聰明的男性,對酒的欲望就越強。
……
如果醉猴理論成立,至少可以推論一點:那就是經過十幾萬年的進化,今天人類的身體是可以長期適量飲用酒并從中受益的。
如果飲酒對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害,罪魁禍首應該不是酒,而是不懂酒也不懂醫的人們的不節制的生活方式。
所以我準備寫一個專題,和大家聊聊酒與健康的那些事,今晚是第一篇,咱們從食道開始談起。
喝了酒之后,感覺喉嚨火辣辣地疼,是因為酒把食道灼傷了嗎?
這是一位酒友問我的問題,相信也是很多酒友共同的疑問。
喝慣了低度酒的人,猛然喝高度酒不習慣,會擔心烈酒灼傷食道,萬一,導致食道病變了呢?
不都說乙醇是一級致癌物嗎?隔壁家二大爺據說是得食道癌走的,得癌的原因就是每天喝酒。
其實所謂烈酒,國外四十多度的威士忌,國內五十三度的白酒,對食道的刺激是微乎其微的,當然,你非要把六十度以上的生命之水當水喝,誰也阻止不了你。
之所以我們在飲酒后喉嚨會產生灼燒感,不是因為酒的刺激,而是酒進到胃里,加速了胃酸的分泌,部分的胃酸回流到食道。
胃酸,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鹽酸,鹽酸泛到喉嚨,哪有不痛的道理。
胃酸回流對食道的傷害很大,如果頻繁了,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。
而導致胃酸回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:一個是你有慢性胃炎,需要調理;另一個是你基因層面,就是比別人的胃酸高。
酒呢,只能算誘因,如果你有胃炎,就是不喝酒,吃了高鹽重油、腌制類的食品,也有可能導致胃酸回流。
也可以這么說,飲酒與食道病變并無直接關系,烈酒對食道的傷害,可能還不如過燙的食物和水。
但絕不可否認的是:
過量飲酒到嘔吐,會加速食道的病變。
過去酒桌上有一種陋習,就是一個人打一圈酒,覺得差不多了,到廁所,用食指扣喉嚨催吐,吐出來之后,自覺神清氣爽,又能再打個兩圈。
這絕對是作死的行為。
首先嘔吐是人體的自我保護,沒有誰喝一口酒就會產生嘔吐反應的,吐了,肯定是過量了。
其次,嘔吐物里的胃酸,比回流的胃酸要多,對食道的傷害更大,如果這時候再用手對喉嚨進行物理刺激,只會加速食道的損傷。
雖然,食道是修復能力最強的人體器官之一,但也架不住反復的受傷和反復的修復,多了,癌變的幾率就大了。
養生重點:食道怕高溫、酸刺激。
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?
同席如果有人出現嘔吐反應,一定要有人跟隨,第一防止摔倒,第二防止嘔吐物堵塞食道。
在吐過確定安全后,安排其離場或在休息區休息,這時候絕對不能繼續飲酒(不要以為冰啤酒可以涮口),也不要喝熱茶,防止對食道的進一步傷害。
……
至于我們平時自飲小酌,把握兩個點:
一是先吃點下酒菜;
二是小口喝酒,酒在口腔里停留的時間可以略久些,細細品味酒香。
還有最重要一點:感覺不適的時候,莫飲酒,尊重身體的本能反應,別勉強自己。
最后就是選擇一個在各個釀造環節都不加添加劑的糧食酒??!